潮汕人很早就懂得鼠曲草具有清热解毒,

清肠凉血的疗效,因此以鼠壳草做为原料,制成各种潮州粿,当作是送神的祭品。


     潮汕民间习俗-凡时年八节,家家户户都要做红咚咚的红桃(米果)作为庙会祭神祭祖的供品,象征吉祥如意、好意头。可是,十二月二十四日,清明节和七月十五,潮安,澄海一带家庭也要做鼠壳粿作为送神的祭品鼠壳粿的颜色深绿色,老潮州喜欢又称之为“黑龟粿。


粿皮上变化

     潮州粿一般用绿豆、红豆、花生仁或芝麻等做成甜馅或咸馅,或用糯米蒸成饭充用,以制成十余种潮州粿。唯独传统的鼠壳果是在粿皮上做变化,以鼠曲草做为原料,制成粿皮。


     这是因为,南方人很早就懂得鼠壳草具有清热解毒,清肠凉血的疗效。这一点,古书上也有记载。明朝李时珍的“本草纲目”中提到:“北方寒食采 茸 母 草 和 粉 食”。茸母草即鼠壳草 。因此 ,潮州人以鼠壳草做原 料,制 成各种潮州粿。


      原料鼠壳草生长于田间山野的一 种 绿 茸茸小草,这小草具有淡淡的甘香味。每逢稻米田秋收后可摘采野 生的鼠壳草,摘 下 花 部 分 晒干,然后舂成棉花状收藏,既可作为食品原料,也可作为药材使用。


    传统制粿法也不是人人都懂。先处理掉鼠壳草的茎和渣,加水,熬煮成汤汁,单单熬煮,就要煮上足足一小时。把鼠壳草汤汁倒入糯米粉中,搓成皮。然后才包绿豆沙或芝麻馅料。传统鼠壳粿讲究小巧精致。


鼠壳粿具有清肠疗效

     鼠壳草的干品又称白头翁,性味甘。在过去,鼠壳粿可治肠胃病,属于药膳类食品。古早人穷困,平日三餐是清粥小菜,大日子就恰恰相反。大鱼大肉过后吃鼠壳草能帮助解油腻,清理肠胃,有助消化。

最传统的潮州(米果)

小巧鼠曲果不讨好

     今年84岁的蔡静清在本地卖粿的历史最悠久。她来自早期的潮州粿摊贩世家。60年代,由于丈夫英年早逝,她便出外做流动小贩,贩卖潮州桃粿,笋粿,饭粿、黑豆粿,以及最传统的鼠壳粿。

     早年祭祀神灵的风气盛行,红色的潮州桃粿销量大,深绿色的鼠壳粿也是极受欢迎的祭祀品。可是,与红桃粿相比,鼠壳粿既没有亮丽的红色外皮,卖相上吃大亏,粿皮又要掺入鼠曲草,原料成本较高,销量因此远远落在桃粿之后。

     在平常日子,耐饱的饭粿、黑豆粿和笋粿反而讨好,销量较大。与个大馅实的饭粿、黑豆粿相比,传统鼠壳粿不仅制工繁复,讲究小巧精致,又少了耐饱的食用价值,在寻求温饱的年代,传统鼠壳粿自然是毫不起眼,销量越来越少。


材料来源不易求

     鼠壳草虽然对身体有益,但因为长于农田,来源少,在本地几乎不见其踪。摊贩必须透过中国乡下亲戚邮寄过来,考量到时间成本,加上材料难求,销量又不大,很多摊贩便放弃不卖。做了一辈子粿品的蔡静清却从不轻言放弃家乡风味。当销量越来越少,她便从每天改为每星期制粿一次,为数十年的老顾客服务。六十年代发展至今,鼠壳粿虽然不是家喻户晓的南洋粿品,却始终是老潮洲的心头好。


怀旧风潮一阵阵

     事隔四十年后,本地刮起一阵怀旧风潮。潮州阿嬷谢绍鸾在2000年推出传统风味的鼠壳粿。为了迁就年轻人口味,把老潮州偏好甜腻的鼠壳粿改良为较清甜,也不油腻。结果,在红山吹起一阵怀旧风潮,其他摊贩也纷纷卖起鼠壳粿。来自福建诏安的田锦河也在潮洲客的要求下,于2005年推出柔软香甜的鼠壳粿,在牛车水引起另一阵怀旧粿品风潮。逢酬神佳节,鼠壳粿的销量节节上升,高达平日日子的三四倍。

     这是因为,随着时代的变化,健康意识的提升,有清肠疗效的鼠壳粿,在两千年倒成了健康粿品。强调清热解毒,清肠凉血的鼠壳草再次赢得新生代的青睐。


By sagefulliving2025 May 23, 2025
早在写专栏的时候,排毒是我的必修课之一。周日五天采访不断,山珍海味接连上,吃完后满满的罪恶感。周末让肠胃休息,狂吃沙拉蔬果,求取营养的平衡。不然,就是参加断食排毒计划,食疗几天后回职场,继续到处吃喝玩乐。
By sagefulliving2025 February 14, 2025
大家都认为,巧克力是情人的礼物。奥地利建筑师笑而不答。原以为话不投机,没想道,一聊到《潮骚》,情势翻转,他变成了另一个人
第一阶段,榴莲和香蕉树交错栽种,直到香蕉收获果实,榴莲也从幼苗长成大树。第二阶段,榴莲之间栽种可可树,你为我遮阴,我为你透气,直到可可收获果实,榴莲也开花结果。
By sagefulliving2025 February 13, 2025
,榴莲之间栽种可可树,你为我遮阴,我为你透气,直到可可收获果实,榴莲也开花结果。
By sagefulliving2025 February 13, 2025
在西方人的饮食世界里,有一种糖,展示的是甜,也是苦;是糖,也是药。它的名字叫巧克力。这是一位比利时人告诉我的。
By sagefulliving2025 January 25, 2025
从小耳濡目染父亲爱钻研的那股韧劲,我对研究食材的气味、味道、口感和温度等极度敏感。35岁的一个契机,我成了舞文弄墨的美食家。 “刘佑珠专栏 - 作文做菜” 在联合早报逢时诞生,记录南洋美食的文化变迁。 跟不同族群的厨师做菜谈吃,我以为我接触到美食的灵魂,可是我看到了加工食品的增长,肥胖和相关疾病增加。我也发现了难以接受的真相 - 传统饮食习惯相关的技术逐渐失传。人工添加物开始扭曲我的味觉,甚至是维持健康所需的营养成分。更年期一场湿疹,撼动了我原本的认知。我开始反思 ,如何在美食与健康之间取得平衡?
By sagefulliving2025 January 25, 2025
那一年,我是电视节目的撰稿人,带着导播在马六甲葡萄牙村穿街走巷。受访人欧亚裔Gomez厨师的家庭故事、跟他做的菜,完全颠覆了我对殖民地饮食的认知,不仅黄梨咖喱虏获了我的胃,连马六甲黄梨挞也一并爱上。同一年,我开启了美食专栏作家的生活,记录美食记忆。 扯远了,再回到原来话题。欧洲先祖来亚洲,把巴西的黄梨和印度群岛的香料带来。殖民地时代结束,他们作为后裔,就象黄梨和香料一样,在南洋落地生根,对亚洲经济起着翻天覆地的作用。就如Gomez厨师说的,黄梨改变了亚洲的节庆料理,香料改变了亚洲人的味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