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6 岁 的 我 ,又 怕 又 爱 黄 梨
小时侯,家里有果园。厨房经常都可以看到黄梨的身影,这是母亲最爱的饭后水果。我大哥总是放心大口吃。我则是心怀畏惧,全是黄梨咬人、舌头刺刺麻麻、口腔骚痒破皮的恐怖画面。母亲常说:“泡一泡盐水或撒盐一起吃,就可以吃到不咬舌的黄梨。” 不敢生吃黄梨的我却经常转换话题,建议她用生鲜黄梨煮咕噜肉,黄梨炒猪肚等美食,太好吃了。
19 岁 的 我 ,发 现 台 南 凤 梨 酥 蛮 好 吃
在台湾同学家,第一次品尝到台南的凤梨酥。有点惊讶,黄梨做的糕点也蛮好吃的。酥皮有奶油香,内馅绵密弹牙的口感,跟老婆饼有点接近。它的内馅除了黄梨,也掺杂了冬瓜蓉形成双馅。难怪我爱吃。
35 岁 的 我, 爱 上 了 马 六 甲 黄 梨 挞
那一年,我是电视节目的撰稿人,带着导播在马六甲葡萄牙村穿街走巷。受访人欧亚裔Gomez厨师的家庭故事、跟他做的菜,完全颠覆了我对殖民地饮食的认知,不仅黄梨咖喱虏获了我的胃,连马六甲黄梨挞也一并爱上。同一年,我开启了美食专栏作家的生活,记录美食记忆。
扯远了,再回到原来话题。欧洲先祖来亚洲,把巴西的黄梨和印度群岛的香料带来。殖民地时代结束,他们作为后裔,就象黄梨和香料一样,在南洋落地生根,对亚洲经济起着翻天覆地的作用。就如Gomez厨师说的,黄梨改变了亚洲的节庆料理,香料改变了亚洲人的味蕾。
这流传500年的马六甲黄梨挞,Gomez厨师百吃不厌,我吃了也完全停不了口。传统黄梨挞的酸甜度恰到好处,丝丝果肉不仅看得见,吃起来还带有黄梨茎的脆口感;闻起来有带有香料和黄梨果的香气,并隐约泛着清甜的味道。
Gomez厨师特别强调,传统黄梨挞都用沙捞越生产的黄梨王熬煮做馅。这沙捞越黄梨有点奇妙,生鲜食用居然不咬舌,而且营养均衡。阅读更多
探险家最先发现黄梨?
欧亚裔的“挞”为何选黄梨入馅?这倒与欧亚裔先民的海上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。早年远洋航行,长时间在海上生活,船员缺乏淡水和新鲜蔬果因而丧命。他们发现,黄梨含有维他素C,大量进食能有效地预防坏血病。
黄梨是原产于巴西的热带水果。西班牙探险家在一四九三年到加勒比海,把黄梨带回欧洲。他们以为这热带水果是印度的苹果,因此命名“pineapple”。后来通过航海传播到加勒比海、亚洲和非洲,黄梨成为全球广泛栽种和消费的水果,并融入南洋饮食料理中。
南洋族群变化出来的黄梨挞
欧亚裔与黄梨挞
Tart caption:欧亚裔沿袭了祖先的信仰,笃信天主教数百年来不变。欧亚裔做的黄梨挞以“三叶”装饰,代表基督教中三位一体的圣灵。
西式挞以黄梨入馅、香料入味。这倒与欧亚裔先民的海上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。欧亚裔先民最早是Cristang(葡萄牙欧亚裔),源自马六甲。葡萄牙人与西班牙人同样是以海洋为舞台的冒险家,有着“吃黄梨抗坏血病”的饮食习惯。他们的后裔沿袭了先祖的饮食传统,以黄梨入菜做料理,制馅做挞成了下午茶点心。世代相传,便演变成节庆糕点。
南洋族群变化出来的黄梨挞
早期生活环境和宗教的不同,南洋族群变化出来的黄梨挞,成分大同小异,口感皆以酥脆似咸的西式挞皮为主。唯有挞上的图饰,呈现出不同的文化意义。
土生华人与黄梨挞
Tart caption:马六甲娘惹的黄梨挞最讲究造型变化,反映他们的精致文化。除了欧亚裔的“三叶”造型,格子图(tic tac toe)造型也流传至今。十九世纪间土生华人搬迁到新加坡,娘惹黄梨挞又借鉴法式甜点造型,变成玫瑰花造型,叶片造型。
土生华人最早与海峡殖民地官员打交道,除了欧亚裔,是最早学会制西点的南洋族群。在没有牛油的年代,娘惹是以冷冻猪油、挞粉和鸡蛋制作西点。早期的黄梨挞硬实酥脆,特有嚼感。土生华人称之“Melaka Tart”,即“马六甲挞”的意思,或是结合了福建方言的色彩的“Kueh Tart”,即“粿挞”的意思。当时多数人由于“Tart”英语发音不准,多以“Kueh Teh”称之。
当时老娘惹的最高享受,就是一天嚼一个黄梨挞,因为传统黄梨塔是超级大圆饼,吃完一个就“饱足”了。
土生印度人与黄梨挞
Tart caption:“一点红”黄梨挞在本地最普遍。很多人却不知道,这其实土生印度人的别出心裁,挞皮在下、黄梨馅上“一点”点缀,与印度女子额上的“吉祥红点”有着同工异曲之妙。
马来人与黄梨挞
Tart caption:水果莲雾是马来人的传统挞型,象个金字塔型。馅料呈黑黄色,皮白馅黑,成强烈对比。
印尼华人与黄梨挞
Tart caption:随着新加坡bengawan solo 糕饼店遍布全岛,华族普遍接受黄梨“旺来”的寓意,喜欢观感上的黄梨造型。但普及率,依旧不及印尼的圆形黄梨挞。观感上具有圆满的寓意,也强调以丁香装饰,展示南洋风。
最考功夫的是,在馅料加入香料,像桂皮、丁香等,让口感更丰富、具有层次感。这口感的部分最值得细细品味。
黄梨挞的印尼文 是Nastar。Nas一词来自印尼文Nanas. 其实是源自葡萄牙文、荷兰文和意大利文的Ananas. tar源自荷兰文“taartjes”。
今日黄梨挞多改良成椭圆型或象个圆滚滚的包子。有人反其道而行,推出元宝黄梨饼,把“旺来”的寓意提升,代表招财进宝。
45岁 的 我 , 寻 找 熟 在 树 上 的 黄 梨
在一个契机下,我成了象象牌泰国有机香糙米的幕后推手之一,并推销到全世界。
通过与有机果农打交道,我终于知道,黄梨咬舌的真相。原来黄梨富含花粉结构蛋白质分解酵素,称为“食物的剪刀”。这种酵素,可以断开蛋白质的
锁链,切成片段的氨基酸,所造成的痛感。通过果农的智慧,黄梨可以削掉果皮(包括果眼的黑刺)冷冻、打成果汁,加盐浸泡或加温熬煮,即可避开黄
梨咬舌。
有机果农强调,泰国小黄梨适合生吃。其体积小,果肉香甜,果汁多纤维少。因其独特的风味,丰富的营养价而受到欢迎。
58岁 的 我 ,忠 于 原 味 的 黄 梨 挞
当你涌出“我想吃甜的”念头时,到新加坡Balmoral糕饼店过一下嘴瘾。老板林明浓做的是传统甜点,天然的糖质配方,不含添加剂和防腐剂,口味比普通甜食有诚意。
就像他的传统黄梨挞,只选用新鲜黄梨,手工慢火熬煮。这不仅保留了黄梨的天然果香,吃起来还有真实的果肉口感。馅料微酸中带甜,搭配咸挞皮是绝配组合。关键是,传统黄梨挞满足了你对甜食的依恋,还帮你控糖,真是甜点爱好者的福音!继续阅读
挑选黄梨的4大心得
一、果皮亮泽转金黄色,表示黄梨足够成熟;
二、果实散发浓郁香气;
三、果柄、冠芽不过大、果实不要太大颗,表示种植没有使用过度化肥;
四、选鼓声果,用手指轻弹果实,选择声音清响、不闷沉的。
想体验采收黄梨王的乐趣吗?
想了解黄梨和黄梨酵素的好处吗?
现在就点击下方的《吃食养,健康万岁》
好友,健康管理师与您一对一对话,免费健康咨询。